摘要:自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提出要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以来,科创板就成为国内整个金融圈热议的话题,估计当时很多人都没料想到科创板筹备和推出的速度如此之快,这与以往证监会对注册制推三阻四的态度俨然不同,可见国家对科创板的重视。科创板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它又会对中国资本市场、企业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呢?我们一起来看。
科创板进程加快,上半年正式推出基本板上钉钉
从2018年11月5日,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表示,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开始,科创板的推进就成为证监会和上交所在今后几个月的工作重心。2019年1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总体实施方案》、《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一个星期后,证监会就正式发布了《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和《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重点支持六大行业,明确5套以市值为核心的差异化上市标准、投资者门槛、涨跌幅限制、发审机制、退市机制及其相关细则,标志着科创板的推进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这次科创板的推进工作是相当迅速的。从以往经验来看,监管层和交易所各项规则征求意见截止日至正式版本发出一般至少间隔1至2周时间,按此估算,科创板正式规则发布的时间点最快将在两会前后。在此基础上,上交所开始受理企业发行上市申请,首批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时间最快将在年中。同时,我们也看到国家三令五申要加快推进科创板进程,预计科创板2019上半年正式推出新三板基本板上钉钉。
引导中小企业对科创的关注,激发企业对研发投入的热情
科创板相较于国内其他板块,其主要针对我国战略新兴产业规划中所包含的高科技创新企业,以及随着经济转型和业态变化不断涌现出的新型产业。因此,科创板设立的上市标准也是依据其定位而设置的。科创板对于尚未盈利或存在累计为弥补亏损的企业上市,设置了五套以市值为核心的差异化标准。通俗来讲,就是企业如果无法满足盈利要求的,只要其在营收、现金流、研发投入或技术等任一要素或多个要素上达到一定标准即可满足上市要求。此外,相关细则还明确了允许符合相关要求的特殊股权结构企业和红筹企业在科创板上市,体现出科创板对科技创新型企业极大的包容性和适应性。更为重要的是科创板实行注册制,上交所将负责科创板的发行上市审核,审核周期只有6到9个月,证监会则会在审核后的20个工作日内完成注册。科创板的上市门槛更低,审核周期大大缩短,对于众多中小企业而言具备极大的吸引力,并引导这些企业对科技创新的关注,激发企业对研发投入的热情,有力推动内部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将中小企业培育成伟大的创新型企业,完全符合国家创新驱动和科技强国战略。
打通初创企业融资链,形成积极的正向循环
从全球经验看,一国的股权融资越发达,越能促进技术变革和创新发展。现如今,发达国家的直接融资占比已达到55%,而我国直接融资占比仅为3%到5%,不到发达国家的百分之十。设立科创板对大力发展我国的股权投资,解决初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而言是一项重大利好。首先,它为中国的创新型企业提供了全新融资的绿色通道,投资这些企业的机构及个人在早期承受的较高风险之后,通过科创板上市即可实现资金的退出,从而实现企业融资来源的切换,而这种切换的成本是非常低的,它能快速提高企业的融资效率,加速“资本+科技”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创新资本的形成。另一方面PE、VC在退出之后可以再继续支持新的中小型创业科技公司,就此将国内创业企业的融资链全面打通,从而形成积极的良性循环。
已往,科创企业及投资机构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是退出无门,我国没有一个完全为科创型企业设置的板块,创业板虽然针对的是创业型企业、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产业企业,在成立时间、资本规模、中长期业绩等标准上比主板更加宽松,但在盈利及股权架构等方面的要求仍然将大部分科创企业挡在门外。新三板对企业的门槛虽然很低,但流动性一直是新三板为人所诟病的顽疾,企业想在新三板直接退出也变得越来越难。像阿里、腾讯、百度、京东等这样的独角兽可以谋求到海外上市,但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的科创型企业没有BATJ这样的体量和资金维持海外高昂的发行成本及上市后的维护成本。以纳斯达克为例,其上市费用大概在100万美元至300万美元不等,这也使得国内大部分的科创企业望而却步。国内退出无门,国外面对高昂的成本,也只有望洋兴叹的份。此时,科创板的设立正好为中国科技型企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绿色退出渠道,补足了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短板。
科技创新企业的大型孵化器,未来腾讯、阿里巴巴的诞生地
《实施意见》还特别提到会根据板块定位和科创企业特点,设置多元包容的上市条件,允许符合科创板定位、尚未盈利或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允许符合相关要求的特殊股权结构企业和红筹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这就意味着以往在无法在主板、创业板上市的亏损企业、VIE架构的企业都有机会在科创板上市,充分体现出科创板对科创企业极大的包容性和适应性。无论是亏损企业、特殊股权结构企业还是红筹企业,一方面是向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行业独角兽伸出橄榄枝,让众多海外上市科技公司能回归A股。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在科创板培育出优秀的科创企业,让国内的投资者能够享受到这些企业成长带来的红利。可以预见的是,科创板的设立不一定能将腾讯、阿里巴巴拉回A股,但很有可能将未来的腾讯、阿里巴巴留在A股。
企业革新升级的二次锻造地,与新三板无缝对接
有人说,科创板开通后将对新三板形成分流,新三板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和考验。对此,茗水基金总裁张绍江认为新三板面向的是所有中小微企业,而科创板将重点面向尚未进入成熟期但具有成长潜力,且满足有关规范性及科技型、创新型特征的中小企业。两者的定位、上市标准、投资者门槛、交易制度等都是不同的,并不存在所谓的重叠和替代。对于初期阶段科创企业而言,直接登录科创板还是有很大难度的,虽然科创板没有盈利的硬性指标,但对于营收、研发投入、现金流等要求还是比较高的,绝大多数企业也只能望其项背。因此对于科创板将对新三板形成分流从而对其市场造成威胁的言论未免有失偏颇。
如果说新三板是上市资源的蓄水池、中小微企业的孵化器,那么科创板就是创新企业革新升级的二次锻造地。由于科创板与新三板均是实行的注册制,又都是以机构投资者的市场。新三板的企业转板到科创板,其适应性会更强,两者刚好形成无缝对接。科创板的开启将为他们带来全新的绿色退出通道,这些企业在新三板市场经历摸爬滚打,成长成为具备一定实力的企业以后,就可以在科创板接受二次锻造和历练。对于科创企业而言,科创板更像是一个升级版的赛场。科创板的设立不仅不会对新三板构成威胁,相反它其实已经对新三板中的相关概念股产生了积极的利好。茗水基金统计发现,自科创板提出之后的几个月以来,新三板中符合科创板概念标的,如西部超导、贝特瑞、成大生物等股票均创出阶段新高。从这个角度来看,新三板还有太多的投资标的值得挖掘,作为服务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的主阵地,它永不会被替代。
综上所述,科创板推出之后,将给很多成长空间大、发展速度快但受限于利润等指标的创新型企业提供更好的融资支持,与目前的主板、创业板、中小板和新三板等交易市场一起,形成更丰富、多层次融资体系,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对创新型经济的支持力度。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一个重大事件,它必将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熊英 来源:茗水基金